就業是最大的民生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,應縣金城鎮以黨建為引領,創新推出“政府+企業+群眾”的三方聯動機制,攜手商貿企業打造異地搬遷幫扶車間,以“廠房式+居家式”靈活就業模式,為搬遷群眾鋪就一條從“安居”到“樂業”的幸福之路。

在應縣金城鎮的異地搬遷幫扶車間,同樣也是金城鎮專門為搬遷居民搭建的務工平臺,居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,自由選擇上班時間,真正實現了“顧家掙錢兩不誤”。幫扶車間里,女工們腳踩踏板,熟練地操作機器、飛針走線、移動布料,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,一件件婚慶用品相繼走下生產線。在這些女工里,關荃芳算是“元老級”工人了,自2022年家門口建起了幫扶車間,她就在這里做起了縫紉工。關荃芳說:“工作特別便利,我從家到廠子差不多5分鐘的時間,我又能照顧孩子又能在這工作。從最開始的做七八個,到現在能做三四十個,一個月也收入3000多元,我感覺挺好。”

關荃芳是應縣白馬石鄉的易地搬遷戶,在金城鎮,像關荃芳一樣的搬遷居民就有2000多人,考慮到群眾的實際情況,金城鎮針對搬遷群眾“顧家與增收難兼顧”的痛點“對癥下藥”,與商貿企業合作打造易地搬遷幫扶車間,并推出“彈性就業”機制,通過廠房式和居家式相結合,提供靈活機動的就業條件,為搬遷群眾鋪就一條穩穩的就業增收路。應縣金城鎮異地搬遷幫扶車間負責人王志永說:“工人采用就近原則,他們來這上班,工作時間也自由,像來不了的,我們還提供了一些手工活,來這領了料以后在家弄完再送過來。工資一般兩三千元,稍微好一點的還能掙到4000多元。”

幫扶車間雖小,卻穩穩兜住了百姓民生。幫扶車間成立3年來已吸納搬遷群眾116名,其中搬遷的脫貧戶、監測戶以及特殊人群等達到44人。這座由政府搭臺、企業唱戲、群眾受益的“共富車間”,正以“小車間”撬動“大民生”,助力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在“家門口”就業增收,不斷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,實現從“移居”到“宜居”的轉變。應縣金城武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,異地搬遷幫扶車間就是為異地搬遷群眾量身打造的就業平臺,尤其聚焦三類群體,一是異地搬遷的脫貧戶;二是易返貧、致貧的監測戶;三是殘疾人、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的家屬及其子女,同時也為有需求的一般戶提供崗位。目的是想通過幫扶車間達到讓異地搬遷群眾“搬過來不只是住新房,更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。無論是脫貧戶、監測戶還是特殊群體,在這里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,既能保住家庭收入,又能守住幸福生活,這才是建立幫扶車間的初心。(豐慧?張一波?朱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