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棚里不僅能“南果北種”,還能“魚菜共生”。在朔城區野豬窊村,水產養殖、旱地種菜兩個不同的農業領域實現了“跨界牽手”“魚菜混搭”,眼下,首批鱸魚正從大棚游向市場,一池清水讓養殖、種植迎來 “雙豐收”。
在朔城區南榆林鄉野豬窊村的日光大棚,四個生態養魚池里面的鱸魚經過八個月的精心培育,如今已經達到了上市標準,出魚量能超2萬斤,將為市民的“菜籃子”再添一份鮮活滋味。
大棚里,4個直徑8米、高1.8米的陸基養殖圓池格外顯眼,在陽光照射下閃著粼粼波光,成群的鱸魚在水中暢游,年初投放的3000多尾魚苗都將陸續游出大棚,游向市場。
2024年,野豬窊村利用深井水建設了淡水高密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,共設置了4個養殖大棚、16個陸基圓池,配備進水、增氧、生物過濾、自動凈化等智慧化水處理設施,實時監測水質的溶氧量、液位高度、水溫等關鍵指標,一旦數據異常,系統會立即提醒工作人員進行精準調控,為魚類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。
相較于普通的池塘養殖,這里的大棚循環水養殖模式還實現了生態與效益的雙贏。在更換桶內水體時,鱸魚的糞便會被抽取出來,通過排污系統沉淀、過濾等環節處理后,用來灌溉旁邊的蔬菜大棚,實現二次利用。這種模式真正做到了“水產養殖無尾水,蔬菜種植不愁肥”,為沒有天然水域的鄉村開辟了一條旱地養魚、節水養殖的新路子。
朔城區南榆林鄉野豬窊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胡二明介紹,這個地方祖祖輩輩就是缺水吃的地方,嘗試著這么養,覺得大部分地方也都能養,也能推廣。這一棚下來純利潤能達到10萬左右,魚長好了,菜也長好了,起一個互補作用,水一點也沒有浪費。(羅文平?張小菊?李子宣)